1952年春天,彭老总因为头上长了个囊肿,从朝鲜战场赶回国内,做了个小手术。手术挺顺利,没多久伤口就好了。那时候,朝鲜那边的局势已经稳住了,停战就是早晚的事。所以,毛主席就让彭德怀留在北京,负责军委的日常工作。
彭总掌舵军委,一晃就是七年,直到1959年夏天他才交出手中的接力棒。那时候,他是国防部长,挑起了军委的大梁。刚建国那会儿,国防部和总参谋部就像邻居一样,办公楼就隔了一层楼。国防部呢,是政府机构,归国务院管;而总参谋部呢,是军队里的头儿,是解放军总部八大部门里的老大。不过话说回来,这两个地方,可都是军事上的重中之重。
1954年那会儿,粟裕大将在解放战争里可是立下了大功,被毛主席看重,一下子就提拔成了全军的总参谋长。这么一来,他和彭德怀将军打交道的机会就多了。为啥说“多了”呢?其实啊,在这之前,他们俩也就算是点头之交,没在一个部队里共事过。彭总在军中的位置是很高,但也没怎么直接管过粟裕。
粟裕刚开始在红军里头,只是个不起眼的小官职,那时候彭老总呢,在井冈山已经是中央红军里的大将了。早在1928年,粟裕就以连长身份见过彭德怀,不过他是坐在台下听老总讲话,所以说起来,那时候彭老总其实并不算“认识”粟裕。打从红军长征那会儿起,一直到新中国建立起来,他们俩因为打仗的地方不一样,十多年里头碰面的次数屈指可数,哪有机会深交啊?
但是,粟裕打的胜仗越来越多,到了解放战争时期,他已经成为我军里少有的军事奇才,经常受到全军的表扬。西北那边的彭总,听说粟裕取得的出色成绩,心里也是由衷地佩服和高兴。从1954年开始,两人有了更多直接的合作,彭德怀对粟裕非常尊重,也很乐意接受他的军事意见。
但日子一长,他俩在工作配合上的“不合拍”就慢慢露馅了。1955年6月的某个夜晚,国防部长彭德怀看完一份电报,立马火冒三丈,他一巴掌拍在桌子上,命令手下的人赶紧去查清楚:这到底是哪个家伙敢下这么“离谱”的命令?
这封电报是从南京军区发过来的,本来就是回应上级的工作布置,看起来挺普通的,但彭总却在里头瞧出了点不一样的门道。
在南京军区的电报里头说了,攻打马祖列岛这事儿,1955年内估摸着搞不定。准备工作太多太杂,还都挺关键,不能急着来,怎么着也得准备个一年半载的。等啥时候主客观条件都到位了,再动手不迟。
彭总为啥发火了?难道是底下的军区在办事时磨磨唧唧,还跟领导谈条件了?其实都不是。你瞧,大陆都解放这么多年了,可台湾那些岛屿因为大家都知道的原因,一直拖着没解决。再加上朝鲜那边还在打仗,东南沿海这边儿,一动就牵扯全局,这事儿真急不得。彭总身为军委的大领导,他能不明白这道理吗?
再说南京军区的头儿是许世友,他是个军事老将,经验丰富得很。他也没反对打仗,就是摆事实、讲道理地分析准备工作,还根据实际难题说了说自己的看法。彭老总呢,当然不会因为这几句实在话就动气。
实际上的关键是:是谁下令攻打马祖列岛的?毛主席曾明确提出,军事决策得考虑国际大环境。万隆会议结束后没多久,许多国家都盯着新中国的一举一动,这对我们来说是外交上的大好时机,但也伴随着考验。最近这段时间,解放军应避免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,免得在外交上陷入被动局面。
另外,说到国防部长彭德怀,这个月他压根没插手,也没瞅见过发给南京军区的那些总部文件。问题是,谁给许世友下的令,让他对马祖采取行动?这事儿才真叫关键。彭总连忙吩咐手下,快去查查清楚,到底是哪个部门、哪位领导,给南京军区下了这样的指令。
其实要弄清楚这事儿挺简单的,因为能下命令的主要部门,除了国防部,就是跟它在同一栋楼办公的总参谋部了。陈赓呢,他是管打仗的副总参谋长,跟彭德怀关系也非常好,所以没过多久,他就被喊到了彭总的办公室里头。
陈赓瞅完南京军区发来的电报,心里头大概已经搞清楚了是咋回事。说起来也就前几天的事儿,粟裕把陈赓、王尚荣,还有福州军区、南京军区的几个头头脑脑叫到一起,商量着怎么准备解放马祖列岛,那会儿国防部的人没来参加。许世友也没到场,不过军区的同志们回去后跟他一说,他心里就开始犯嘀咕,觉得这事儿难度不小。
有时候人要是没到场,说的事儿就容易传歪了。粟裕本来是想着先琢磨琢磨能不能干,还有得准备些啥,并不是说要立马动手。可许世友理解错了,回电报的时候,把原本说的“今年把战役准备做好”,给写成了“今年就要准备开打”。他还给国防部和总参谋部都发了电报,这样一来,不清楚具体情况的彭老总就火了。
陈赓这人挺会来事,赶紧跟彭总说明了情况。但彭德怀还是气不顺,对总参谋部那套做法不买账:他们不跟军委和国防部打招呼,私自跟大军区扯上战备这些大事,还搞得下面人一头雾水,这影响可太坏了。彭总觉得,粟裕作为总参的头儿,不管中间传话有没有出错,他带头这么干,就不太合适。
这里面其实有个事儿,粟裕不太懂得避嫌。在解放战争那会儿,三野主要在华东那边活动,南京军区和福州军区,从上到下,很多人都是以前三野的老班底。粟裕这回直接就把两个军区的干部召集起来分配任务,是不是应该和国防部打个招呼呢?哪怕提前说一声也行啊。他身居高位,做起事来又太高调,一点不顾及,就算他自己心里没那心思,也容易被别人说成是“越权”。
这事儿让彭总心里很不爽,之后他和粟裕工作上的不对付就越来越多了。主要是两个部门管的事儿有重叠,交流起来也不顺畅,最后彭德怀好几次直接当着大家的面就说了粟裕的不是。国防部和总参的同事们,大家都知道两位领导的关系紧张,都在一栋楼里上班,那气氛,别提多别扭了。
1958年的时候,粟裕大将军碰到了大麻烦,被上面批评了一顿,然后就从总参谋长的位置上下来了,去了军事科学院工作,这样一来,他就不再管军队里的大事了。接替他的是黄克诚大将军。在那年的军委大会上,彭老总特别讲了讲粟裕之前工作上出的问题,特别是三年前他自个儿做主去“打马祖列岛”那事儿,看来彭老总心里一直记着这档子事呢。
说起来,彭总和粟裕两位,那可都是军事上的佼佼者,打仗都是一把好手,战绩杠杠的。可为啥他们俩合作起来不那么顺畅呢?说到底,两人的想法不太一样,产生点摩擦也很正常。
从红军那时候起,彭德怀带着的红三军团就是中央红军的先锋队,他们总是去干那些最危险的活儿。到了解放战争,他的部队也大多在陕北那一带转悠,离中央可近了。别看彭总表面上脾气火爆,其实他可不是那种大大咧咧的人。他做决定时特别小心,想问题也周全。因为所处的位置和身上的任务,彭总时刻都得顾着大局。
粟裕这个人很特别,他走过的军事道路让他特别擅长打那些危险的仗,总能在绝境中找到生机。这种打仗的风格,让他在战争年代立下了赫赫战功,而且这股劲儿一直带到了新中国成立以后。虽然他当上了总参谋部长,但他可不是那种只想混日子、不求有功只求无错的干部。在和平时期,他心里装的还是军事计谋和打仗的准备。就拿55年发生的那件事来说吧,简直就是他这种性格的一个典型例子。
说实话,要是从大局观上来看,彭总的战略眼光确实在粟裕之上,想事儿也更为周全。粟总则更像是个纯粹的军人,建国那会儿,他可能还没法像彭总那样,行事既稳重又老练。话说回来,1958年那场反教条主义、反个人主义的斗争,历史已经给出了评判,确实是搞过头了。好在粟裕晚年时,在党政军里的地位又升了上去。
1958年,粟裕大将的总长职位被撤了,这对咱们军队来说真是挺遗憾的。大家都知道,他是指挥大军团作战的一把好手,特别有经验。要是没那档子事儿,粟裕以后在军委肯定能挑大梁,成为人民军队里举足轻重的领头人物。而且,跟那些开国元帅比起来,他还年轻,体力也好,优势很明显。
即便如此,粟裕作为解放军开国大将里的头一号人物,一直深受后来军人和老百姓的尊敬与喜爱。他这辈子为人处世无可挑剔,就连在网上都很难搜到他有啥不好的评价,这事儿真是让人打心底里佩服。
